华东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三野战军的前身。该军在1949年渡江战役之前进行了调整和改编,成功转型为第三野战军。到年底,该军的兵力突破了82万人,其在军队内部的实力、规模和地位迅速攀升,几乎与实力强大的第四野战军平起平坐。在解放战争期间,华东野战军与第四野战军被普遍认为是两支精锐的主力军,其在执行战略进攻时展现出的战斗力令人瞩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华东野战军最初并非是绝对主力军,而仅仅是在国民党军聚集于华东地区时,用作牵制敌军力量的侧翼部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华东野战军能够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我军的王牌主力呢?
首先,华东地区的作战环境实际上是一个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苏北和山东这两个地域,正是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战斗区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华东区域受到国民党高层的高度重视,因而调派的部队资源也极为强大。在这一背景下,华东野战军的对手包括了整74师、桂系第7军、胡琏的整编11师以及第5军等王牌部队,他们曾与华东野战军发生多次激烈的交锋。在某些战役高峰期,甚至有超过40万的敌军涌入山东进行作战,这对我军的生存和机动能力无疑构成了严峻的考验。然而,强大的对手同时也是促进我军提升战斗实力的催化剂。战斗中的缴获物资同样丰厚,除了现代化的榴弹炮和自动火器,俘获的敌兵也成为了华东野战军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实际上,在解放战争的后期,华东野战军中的兵员中有超过六成是原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其中整74师在1947年就向华东野战军各个纵队输送了超过1万名士兵,这一切都在迅速推动华东野战军的壮大。
展开剩余59%其次,华东野战军的将领和军事指挥能力也令人瞩目,他们之间的配合极其流畅。在解放战争期间,华东野战军也常被称作陈粟大军。指挥官陈帅具有开阔的心思,特别善于在军队内部协同作战,居中调度各个部队,他极为信任并授权粟司令负责具体的军事指挥。两位指挥官之间的默契合作为整个军队注入了强大的战斗力。即便在1948年陈帅被调任到中原野战军后,粟司令依然坚持只担任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维护陈帅的职务不变,这种情谊成为了当时的美谈。另外,粟司令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在开国将帅中也是公认的佼佼者,以其创造性的谋略和果敢的决策闻名。华东野战军在七战七捷、孟良崮、莱芜、鲁南、豫东及淮海战役中大胆采用灵活的战术,成功歼灭了大量国民党顶级王牌军,取得的战绩令其他野战军将领刮目相看。
此外,山东为华东野战军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1946年时,江苏与山东并不统一指挥,随着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的分立,山东成为了我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老根据地,其战斗根基稳固,远比苏北和苏中地区更利于部队的发展。经历1946年底的中央军威胁,尤其是来自整编74师的压力,我军主力部队迅速向北挺进山东,华东野战军以此时机开始逐渐发展壮大。依托山东的地域优势,华东野战军不仅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还能便捷地从东北兵工厂获取各种弹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华东野战军才能迅速壮大,实力日益增强。
自1947年起,华东野战军频繁对国民党军进行重击,并在1948年下半年展开了豫东、济南和淮海战役等重大战略决战。原本只被定位为侧翼力量的华东野战军,逐渐成长为能够与东北野战军一般主导大规模攻势的主力军。华东野战军在基础实力尚且薄弱,且长期受到国民党军威胁的情况下,能够发展成如此强大的战斗力量,实在是一项令人感叹的奇迹。
发布于:天津市华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